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党建论坛>>正文

从“建支部”到“培育支部”

2017年04月13日 08:28  点击:[]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中央对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这是对我们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生动实践的深刻总结。要求我们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深化党支部建设上下功夫,努力让每个党支部都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从“建支部”到“建好支部”

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的前提,首先是必须“建好”党支部,而“建好”的前提则是“建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组织覆盖”的问题。“将支部建在连上”也要“将支部建到点上”。这个“点”,我认为应该是“适合点”。党组织不是一建了之,而是要发挥好“政治、组织、服务、教育、监督”功能,这就要求我们上级党组织在建立支部之前,要思考好我们建党支部的初衷是什么?是图数字漂亮,还是图真正有用、有效?从这一层面上,也需要我们上级党组织思考对基层支部建设考核的导向问题,要走出单一以“建多少组织”来评价“支部建设好坏”的怪圈。另外,要思考好党支部内党员体量的问题。就邗江实际而言,以往,基层对于党支部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党员有支部可以落”的层面,造成了有的党支部党员数量上百人,而有的只有3、4人。人数多的活动难组织、人数少的活动人气差。从2016年邗江区基层党支部大整改、大排查活动的实际来看,党支部的党员数维持在20至30人是较为科学的。

其次,“建好”的基础在于保障。去年年底,我区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督查活动,从督查情况来看,基层党(工)委的直属党支部活动较为正常,但二级支部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跟着学”、 “大锅饭”为主。缺工作意识、缺人员力量、缺活动阵地,是基层支部尤其是二级支部面临的现实难题。邗江的解题方式是:一、全面推行一级党总支委员兼任二级支部书记制度,让做好“二级支部书记”成为加强组织锻炼的必经渠道,同时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利用3年时间培树100名各领域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典型,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二、试点推进“家庭学教点”、“党建微家”、“楼栋党小组”建设,将党建阵地建在党员“家门口”,并统筹群团组织资源,实现“一点多用、一站多能”;三、建立100万全区党建基金,针对优秀党支部逐年提高党费返还比例,提升支部经费保障;四、聚焦不同支部特点,分类出台党支部建设管理细则,普遍实行党组织星级化评定、党员积分管理机制。创新“三会一课一日”制度载体 ,实行“一年一主线、一季一主题、一月一通知”,让“每月20日左右参加组织生活”成为基层党员的思想自觉。

第三,“建好”的关键在于责任。近年来,党建工作形成的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但目前已经显现出责任在层层落实过程中的层层过滤。是体系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落实的方式出了问题?是我们制定的责任内容出了问题还是责任传导的过程上出了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去思考、去破题。近年来,邗江区先后出台党(工)委书记、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见,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目的就是要让上面紧起来带动下面严起来。同时,我们还建立村(社区)党组织公开承诺“三份清单”,以“组织交任务+基层定事项”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具体内容、人员、期限,全面公开、公示,将责任亮出来推动支部干起来。这就提醒我们,抓责任,要抓住关键人,要抓住责任的匹配度。

从“建好支部”到“培育支部”

在基层党支部的管理上,上级党组织该如何定位?是大包大揽,按照我说的来;还是我搭平台,让支部成为主角?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应试教育,是规范的前提,但发挥好支部的主体作用,我们还应该讲究“素质教育”。从这一点上,我认为好的支部,不是严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顺应形势,加大党建工作的创新力度。

其一,是理念。这其中首要的是组织设置的理念:我在农村调研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困惑,就基层百姓而言非政府组织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强于了我们的基层党组织。为什么?群众跟我说道,喜欢跳舞的有固定的舞伴,搞养殖的有固定的产业链,搞装潢的需要抱团行动,这样才能挣得多。这就提醒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大趋势,改变单纯以党员人数为基础的支部划分模式,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好邻里群聚效应、发挥好基层文化的凝聚力,通过“四缘”型党支部(即业缘、趣缘、地缘、志缘)建设,来提升组织的吸引力。第二点是组织管理的理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党员的社会人身份没有遇到挑战,并且作为党员更有荣誉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双重身份在实际中却是分离的,党组织要求党员奉献时,党员也要以普通人顾及自己的生计,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这种社会定位压力大于党员定位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顺市场而为,强化支部建设。我区在2015年开始推行党建项目化三年行动计划,把“处方权”往下放,让基层当“小郎中”,并通过“抓具体项目”的管理思维,来培植基层党建品牌。第三点是组织评价的理念:党建工作一直强调的是组织对党员管理,而弱化的是党员对组织的评价。“支部活动好不好”、“支部凝聚力强不强”、“支部班子好不好”不单单是组织来说,也应该是党员、群众来评。在我区村(社区)党组织星级评定“第三方测评”中,党员最迫切的希望是组织能与党员多沟通,多倾听党员呼声。我们谈支部主体作用,如果脱离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是“假大空”。

其二,是载体。从现今基层支部的管理实际来看,我们不缺好的制度,不缺好的平台,不缺好的活动,缺的是让这些落实到基层支部的载体。而这个载体是什么?是党建信息化。就我个人理解,党建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机制而是载体,我们推进信息化的落脚点是要打破层级管理中的信息传输屏障,让上通下情、下晓上意。为此,我们一是要明白基层支部、党员的需求是什么,不能陷入我们建平台是方便本级管理的误圈,要让组织、党员能用、好用、想用。二是要建立起党员、组织的大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精准掌握区域党员的实际是什么,组织的实情是什么,从而实现对党建工作的精确制导。三是要畅通管理的渠道。要让每一次党支部的活动组织情况、党员参与情况,党组织对党员的评价,党员对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公开化、透明化,直通上级党组织,直通党员本人。四是要匹配好制度的建设。党组织活动如何公开、不同类别党员参与活动的情况如何评价、党员的意见建议如何整改落实到位等等,这都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去谋划、去思考。此外,在打破信息传输屏障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优化,让上级制度真正“接地气”、能执行。

其三,是教育。就支部这一层级而言,对党员的教育既存在底气不足,不敢教育的问题,也有教育内容、方式陈旧,单纯走过场的现象。这种状况不仅群众不满意,党员也不满意。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的方式,要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基层支部在党员的教育上要理直气壮,对党员的政治要求不应是低而是更高,要扎紧党员的“进口”,畅通党员的“出口”,如果党员因为党员身份和社会人身份在现实中发生冲突而要求对党员身份“松绑”的话,那就不要做党员,而去做一个普通公民。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转变“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变“统一菜单”为“党员点单”,多考虑党员的个人特点和主体需要,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实现教育、引导、关心、服务有机结合,切实使党组织成为“党员之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