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红色之旅>>红色基地>>正文

贵州红色记忆片段

2013年12月10日 16:01 《当代贵州》 点击:[]

中共贵州省工委: 红军长征途中唯一批建的省级地下党领导机构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遵义。贵州地下党员林青赶赴遵义,同党中央取得了联系,向中央组织部部长兼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党组织工作情况,罗迈代表党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并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后称中共贵州省工委或省工委)。省工委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组成,林青任书记。

  中共贵州省工委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唯一的一个省一级地下党的领导机构,它使贵州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省工委的建立,使贵州人民有了核心领导力量和主心骨,使革命火种在贵州熊熊燃起。

  遵义战役:长征中空前的大胜利

  遵义战役大捷是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时取得的胜利。1935年2月24日至28日,中央红军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5天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次胜利,鼓舞了全军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打击了敌人,特别是打击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嚣张气焰,使我军得到了短期休整的机会。

  《红星报》就遵义大捷发表社论,指出:“这是我中央红军从反攻以来空前的大胜利,也是反对五次‘围剿’以来一年中空前的大胜利,这个胜利基本上粉碎了敌人的追剿。”

  佯攻贵阳,意在云南:长征中最成功的战争计谋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又调集重兵妄图包围红军于遵义,1935年3月中旬,红军又声东击西,三渡赤水,二次入川。蒋介石继续围攻,3月24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后,得知蒋介石已到贵阳,为求进一步造成敌人错觉,给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毛泽东令红一军团一部攻占贵阳城北重镇扎佐,主力集结于贵阳城东北的修文、开阳县境内,作出攻击贵阳的态势。此时的贵阳城防空虚,蒋介石被红军突如其来的行动吓得惊恐万分,不知所措,命令死守贵阳机场,并急忙电令离贵阳较近的滇军孙渡部星夜兼程驰来贵阳“保驾”。敌情的这种变化,恰好适应了红军取道云南北上的战略要求,红军于是乘此时机,直指云南,进逼昆明。红军对昆明虚晃一枪,乘金沙江两岸敌人兵力空虚之际,调头向西北,挺进到金沙江岸,于5月初渡过谷深水急的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木黄会师: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会师

  1934年5月,贺龙、夏曦、关向应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进入黔东,在印江、沿河、德江等六县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整编了当地“神兵”,开展广泛的土地革命斗争。

  红三军在黔东北的活动,遭到了国民党黔、湘、川军阀部队的围剿,就在木黄这块峡谷地带,贺龙亲率红三军主力,先后两次击溃和重创了数倍于己国民党反动军队,壮大了红军力量。

  1934年8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的红六军团奉命从湘苏区西征,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0月24日上午抵达木黄,与红三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的两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挥戈东进,转战湘西,创建了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红军长征中五次会师的第一次会师,也是一次胜利的会师。它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组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为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诞生。

  枫香溪会议: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起点

  从湘鄂西一路转战到达贵州的红三军,战士疲劳、给养困难,广大指战员对“左”倾错误所造成的状况强烈不满,迫切希望建立根据地。1934年6月19日下午,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县枫香溪(现属德江县)召开了会议。夏曦、贺龙、关向应等参加。会议“决定了在印江、沿河发展苏维埃运动”。当晚,中央分局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这次会议提出了红三军面临的主要任务,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和支持。

  枫香溪会议是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为红三军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乌蒙山回旋战:最险恶地形下的千里转战

  1936年2月下旬,红二、红六军团撤出贵州毕节,向安顺地区转移。由于国民党军队已在通往安顺的道路上布下重兵,红二、红六军团遂放弃去安顺的计划,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与敌人展开回旋战。乌蒙山位于贵州西北和云南东北部地区,这里群山连绵,谷深山陡,道路崎岖,气候复杂,常常浓雾弥漫,难见天日。乌蒙山回旋战从3月2日至29日历时近1个月。红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大踏步地运动战中调动敌人、疲惫敌人,打击敌人,摆脱了强敌的围攻。乌蒙山回旋战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中的一次成功战例。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长征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1935年1月11日,红军总政治部在遵义老城天主教堂召开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筹备会,参加会议的有红军代表和其它各界代表100多人。会议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出25位委员为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员,25名委员中,有工人、农民、苦力、学生、店员、妇女、红军战士、知识分子等各方面的代表。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下设六个工作委员会开展具体工作。次日,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遵义三中操场隆重举行。毛泽东、朱德、博古、李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参加了大会,毛泽东主席,未德总司令讲了话。会后,通电全国,宣告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第一个工农红色革命政权诞生。

  苗族游击队:长征中建立的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

  1934年12月15日,在红一方面军帮助下,贵州黎平县建立了第一支苗族、侗族武装自卫队(游击队),毛泽东接见了这支少数民族武装。自此,各族人民纷纷起来组织自己的革命武装。

  周素园:参加长征的唯一一位国民党人士

  周素园原名周培艺,生于1879年3月7日,贵州毕节人。辛亥革命前,他在贵阳创办了贵州省第一张日报《黔报》,又协同张百麟创办贵州的第一个政党自治学社,并加入同盟会,参与贵州辛亥革命的领导工作,担任过大汉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

  1936年初,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到毕节,在周素园家中发现大量马列书籍。贺龙、任弼时、王震对他以礼相待,多次与他会见倾谈,并请他出任由红军组建并领导的贵州抗日救国军总司令。红军驻毕节一个月左右,部队得到了休整,并扩军5000人,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在当地威望很高的周素园的帮助。部队主动撤离毕节,继续抗日征程时,周素园主动随军出发。成为红军长征队伍里唯一的国民党员。

  周素园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副省长。1958年周素园因病在贵阳逝世,享年79岁。(唐福敬 辑)

  杨至成:红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

  杨至成,1903年生,贵州三穗人,侗族。1927年春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到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后称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连长。后兼任留守主任,在反“会剿”的困难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29年后,历任红4军、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组织兵工、军需、医药生产和物资供给,并创办后勤学校,培养后勤干部。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杨至成是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他抓后勤工作的突出成绩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刘开津 辑)

  邓萍: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别将领

  邓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共同组织、领导了平江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13师,邓萍任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参加领导创建湘鄂赣苏区。1928年冬,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参加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邓萍出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任红5军军长。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邓萍协助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挥部队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实施转移。1935年,邓萍在指挥红3军团先头部队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邓萍是长征中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别指挥员。

  新中国成立后,邓萍烈士的遗骸被重新找到,并迁葬在青松覆盖、绿水环绕的贵州遵义凤凰山上。彭德怀亲自修订了邓萍的简历;张爱萍亲笔为邓萍烈士撰写了墓志铭;移墓时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金属衣扣和裤扣、毛衣碎片、已磨平了的帆布跑鞋胶底等遗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作为永久的纪念。(
上一条:遵义会议纪念馆
下一条:遵义.红军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