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2007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33名新当选院士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人 台湾省1人
2007年12月29日09:50  来源:人民网科技
 
 人民网科技12月29日电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日前结束。在今天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宣布,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自今年1月初启动以来,经过提名、遴选,第一轮评审,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主席团审议、报请国务院备案等程序,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共选举产生33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21人。 
33名新当选院士中,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20人,大型企业集团2人。省、自治区、直辖市5人。军队系统3人。香港特别行政区2人。台湾省1人。
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0岁,其中65岁以下的20人,占新当选院士人数的61%。60岁以下的15人,占新当选院士人数的46%。50岁以下的7人,占新当选院士人数的21%。年龄最小的44岁。有7位是工作在厂矿、企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1位为女性。
今年外籍院士增选,通过院士提名、主席团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和全体院士选举等程序,产生了3名新的外籍院士,其中美国籍2名,挪威籍1名。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人数达到34名。
与以往历次增选相比,2007年的院士增选工作和结果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首次实行“两个2/3”的选举投票规定(参加选举投票的院士不少于本学部应投票院士的三分之二,选举方为有效;选举结果获得赞同票达到或超过投票院士三分之二的候选人当选),进一步提高了当选院士的公认度。二是当选院士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平均年龄明显下降,60 岁以下的比例明显提高。三是继续坚持和完善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到会介绍情况和回答问题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今年1—4月,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渠道遴选以及院士提名,共产生484名有效候选人。6-11月,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产生了33名新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3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3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4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人,农业学部5人,医药卫生学部6人,工程管理学部2人。这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21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中国工程院2007年当选院士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共33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张金麟  | 
 70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  | 
| 
 杨凤田  | 
 66  |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 
 陈福田  | 
 68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 
| 
 臧克茂  | 
 75  | 
 装甲兵工程学院  | 
| 
 谭建荣  | 
 52  | 
 浙江大学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张尧学  | 
 51  | 
 教育部  | 
| 
 徐扬生  | 
 49  | 
 香港中文大学  |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3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张兴栋  | 
 69  | 
 四川大学  | 
| 
 姜德生  | 
 58  | 
 武汉理工大学  | 
| 
 屠海令  | 
 60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3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丁伯南  | 
 62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 
 李立浧  | 
 65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 
 彭苏萍  | 
 48  | 
 中国矿业大学  |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4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马克俭  | 
 73  | 
 贵州大学  | 
| 
 王小东  | 
 68  |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 
| 
 黄  卫  | 
 46  | 
 建设部  | 
| 
 雷志栋  | 
 69  | 
 清华大学  |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方国洪  | 
 67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 
 张全兴  | 
 68  | 
 南京大学  | 
| 
 庞国芳  | 
 63  | 
 河北(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农业学部(5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于振文  | 
 63  | 
 山东农业大学  | 
| 
 邓秀新  | 
 45  | 
 华中农业大学  | 
| 
 刘兴土  | 
 70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  | 
| 
 李  宁  | 
 44  | 
 中国农业大学  | 
| 
 颜龙安  | 
 69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 
 
医药卫生学部(6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李大鹏  | 
 57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 
 邱贵兴  | 
 65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 
 陈志南  | 
 55  | 
 第四军医大学  | 
| 
 陈香美(女)  | 
 56  | 
 解放军总医院  | 
| 
 陈肇隆  | 
 56  | 
 高雄长庚纪念医院  | 
| 
 袁国勇  | 
 50  | 
 香港大学  | 
 
工程管理学部(2人)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王玉普  | 
 50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 
 许庆瑞  | 
 77  | 
 浙江大学  | 
 
中国工程院2007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 
 姓名  | 
 国籍  | 
 年龄  | 
 学科专业  | 
 工作单位  | 
| 
 奥德马格努斯·福尔廷森 
Odd Magnus Faltinsen  | 
   
挪威  | 
   
63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挪威科技大学  | 
| 
  郭位 
Way Kuo  | 
   
美国  | 
   
56  | 
   
工业工程(系统可靠性) 
   | 
   
美国田纳西大学  | 
| 
 黄锷 
Norden E Huang  | 
   
美国  | 
   
69  | 
   
数据分析,物理海洋学  | 
   
美国航天总署戈达尔德航天中心  | 
 
中国工程院:给2007年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
2007年12月29日09:51  来源:人民网科技
2007年新当选的院士同志们:
您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向您表示诚挚的祝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和最高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是国家和人民对您多年来辛勤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
您能获得院士的荣誉,除了自己长期艰苦努力,更有国家的培养、人民的抚育和时代提供的机遇,也是前辈、师长、同事和家人的帮助、教育和支持的结果。在每一位院士取得的成绩中,都凝结着千百万人的心血,每位当选院士,都是中国人民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只有肩负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特殊责任。
中国工程院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素质高、学风正、品德优的院士队伍。为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让我们以如下八条共勉:
1. 继续发挥自己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深入工程科研实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事一线工作,努力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新贡献。
2. 您将会感受到社会各方面对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这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面对,谦逊地评价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避免过多的社会兼职,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
3. 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要拒绝为商业性广告造势,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4. 在当选院士以后,更要谦虚谨慎、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5. 继续弘扬科学精神,以身作则,努力成为科学道德建设的模范,唯真求实,力戒浮躁,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者。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同行和同事们的贡献,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成果。正确处理成果、论文和报奖的署名和知识产权问题。加强对自己的学生和助手等年轻人在科学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6. 严守院士纪律。遵守我院制定的院士自律规定和各项行为规范。在增选新院士时,谨慎公正地用好院士的推荐权和选举权,准确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不受干扰,公正无私地进行评审和选举。
7. 在各方面严于律己,主动听取并正确对待各种意见,自觉接受群众、单位和社会的监督。
8. 院士的作用是重要的,但能当选院士的人毕竟是少数。院士有责任和义务广泛团结自己周围的科技工作者,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希望您把这封信放在案头,记在心头,常阅常新。
让我们珍视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共同努力维护中国工程院的崇高声誉,共同建设好我国的工程科技队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团结奋斗!
中国工程院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责任编辑:张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