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在“五先进一满意”活动推进过程中,坚持按照“建堡垒夯实基础、学先进争当楷模、比奉献岗位立功、强本领科学发展”的思路, 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形成了学院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被授予“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直高校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直高校基层党建示范点”,有多名教师党员受到国家和省的表彰。
一、 比本领强质量,争创教学先进岗
学院党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党员争创教学先进岗。通过教师党员带头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师随笔”等活动,使教师由“经验型”向“教改型”、“研究型”、 “反思型”、“创新型”转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模范教师。教师党员乙引教授先后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教师党员黎道洪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教师党员陈庆富获省模范教师。在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下,学院教师近年来获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及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有18位教师获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奖,党员占61.1%,争比进位蔚然成风。
二、比能力强特色,争创科研先进岗
学院党委以提升科研能力为着力点,引导教师党员争创科研先进岗。通过拓宽科研渠道、打造学术团队、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着力打造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特色成果凸显的学术团队。以党员教师黎道洪教授领衔的喀斯特洞穴动物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被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跟踪报道;党员教师乙引教授被评选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获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党员教师陈庆富教授被评选为农业部现代农业岗位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正是一个个以党员为骨干的学术团队在科研工作中创先争优,学院科研工作不断突破、科研经费年年攀升。2008年以来,学院共获批科研项目150余项,总科研经费2422.4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95项,位居全校第一。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8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18篇,SCI、EI收录34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专利4项,出版专著4部,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三、比奉献强责任,争创管理先进岗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唱响“团结、发展、奋进”主旋律。通过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级联创”工作机制,找准党建工作与管理工作的结合点,强管理、优服务、显作用、比奉献,大力开展管理先进岗创建工作。通过党支部设置全覆盖,党支部书记、学科组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逐步形成“一结合、两培养、双促进”的党支部工作机制。一结合即推动党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两培养即把党员培养成学术骨干,把学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双促进即促基层党建为学科建设提供政治保证,促学科建设为党支部提供建设载体,形成互促、共建、双赢的良好局面。学院党委书记王亚筑同志荣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动物学教工党支部黎道洪教授荣获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级学生党支部书记骆科建同志获全省优秀辅导员称号,动物学、遗传学党支部分别获得省直高校和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多位同志获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四、比作风强服务,争创服务先进岗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创先争优。一是组织党员深入农村开展“争先锋固阵地·解民困共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农民防治稻瘟病、果蔬病虫害,种植无公害果蔬等。二是开展“四帮四促·创先争优”帮扶活动,先后对绥阳县小关乡中学开展教学设备捐赠、学生党员关爱农民工子女义务支教、“责任·感恩”党员爱心值勤岗等特色活动。三是开展“合作共建·共促发展”活动,学院在荔波、施秉等地建立科研基地,与贵州山花乳业、贵州茅台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合作共赢的帮促模式。学院党委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了信任和支持。
五、比学习强能力,争创学习先进岗
学院党委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创建学习先进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主题宣讲、“承担历史责任·激扬青春理想”理论学习活动、学生党员示范寝室(示范床位)、党员挂牌考试活动、“共和国礼赞”师生拉歌赛、“飘扬红旗·传承精神”升旗仪式、“把爱写在心里”校庆纪念活动等,实现了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小组一块阵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建设目标,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学生党员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怀”创新大赛中屡屡获奖,邵峰同学荣获全国自强之星、王家胜等同学获全省优秀共青团员、田跃辉等20名同学被评为贵州省优秀大学生。学生英语过级率达35%,学生考研率达27.6%,其中党员分别占67%、72%。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学院党委还积极开展“串百家门、认百家人、办百家事、结百家情”活动,建立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积极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与兴义纳灰村党支部、绥阳县小关乡党支部、开阳县双流镇茶场学校党支部、贵阳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党支部、学校图书馆信息党支部开展共联共创活动等,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得到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