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特色专栏>>正文

转作风 优服务 谋创新 促发展——学校办公室扎实推进“转变作风提效能 创先争优促发展”主题活动

2013年11月27日 09:11 机关党委 点击:[]

“转变作风提效能 创先争优促发展”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在行动上创先争优,在实践中积极创新,不断开创学校办公室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一个“转”字,切实增强服务意识

转变作风的核心在于树立正确的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决定有什么样的作风。学校办公室坚持以“沉基层,接地气”为主题,全面做好作风转变各项工作。一是坚持重心下移,建立各学院(教学部)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首次学院(教学部)办公室负责人联席会议。与会人员就如何服务教学科研,如何服务一线师生员工,如何办文、办会等工作进行讨论,交流思想,交流看法,开展培训,搭建起了全校各学院(教学部)办公室负责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学校办公室与各学院(教学部)办公室的联系。二是建立党员岗位监督机制。坚持立足平凡岗位,强化岗位责任制,建立服务承诺制,落实首问责任制,实行AB岗位制。重视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日常监督,统一制作了学校办公室岗位监督牌和党员监督牌,监督牌明示科室人员姓名、职务等信息,向广大师生员工亮身份、亮岗位,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按照“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明确职责,杜绝“相互推诿,没人管事”的状态。三是深入开展支部结对共建。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办公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优势,在与文学院党委协商的基础上,于2013年7月与文学院2011、2012级学生联合党支部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学校办公室结合共建支部学生党员的特长,设立支部共建跟岗实习岗,将学生党员分别安排到相应的科室,分派具体工作任务,开展实实在在的一对一跟岗学习,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公室部分科室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让学生党员在办文、办会、办事等方面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二、坚持一个“精”字,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学校办公室作为上下联系的“纽带”,内外服务的“窗口”,充分发挥协调、参谋、督办和服务职能。在文件处理、会务接待及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要求全体党员同志以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从政治上着眼,从大局上着手,从细节上着力,努力做到“精、准、细”。一是办文坚持精益求精。在各类文稿撰写和修改时,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认真总结提炼、校对修改,2013年上半年完成了近10万字各类文字材料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在处理各类文件时,按照“严谨、规范、精简、及时、无差错”的要求,不断提升来文处理的办理效率和质量,做到件件有批阅、有登记、有结果、有责任人、有归档记录,工作程序规范,保密措施完善,公文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2013年上半年,共制发文件597件次,办理上级来文来函来电853件次。二是办会精心组织。会务接待无大小,件件事关学校形象。办公室坚持从规范会务接待程序入手,以实现“会议零差错、接待零纰漏”为目标,严格标准、强化细节、周密安排、热情服务,对每项重大活动,办公室都坚持“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综合运作、强化协调”,抓好方案制定、人员安排、责任落实、材料组织、场地布置、车辆调度、氛围营造等各个关键环节,会务和接待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上半年以来,先后组织或参与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整体验收、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相关活动、2013年对口支援工作例会、省领导视察花溪校区、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20多项重大活动,会务组织和接待工作实现了“零差错”,得到省科协、省教育厅等单位的好评。三是办事注重精细。工作中努力做到处理上级部门事务重在精细高效,处理部门之间事务重在沟通协调,处理基层师生事务重在精心服务和细心解释。

三、坚持一个“新”字,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没有创新,工作就不会有超越。学校办公室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核心,拓思路、促改革、谋发展,求真务实,大力创新,努力促使各项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创新日常办公模式。结合学校日常办公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升级改造成全新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非机要来文的处理全部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有效推动了办事公开,提升了工作效率;全新改版学校办公室网站,新增了大量服务学校师生员工的内容和版块,在全校网站评比中,荣获二等奖。二是创新校务公开工作。全面改造学校校务公开栏,按照“视觉效果新、管理模式新、公开内容新”的要求,大力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充分保障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创新公务车辆管理。日常公务用车及车辆管理工作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建立了公务用车网上自主选车模式,推动了公务用车的公开透明,有效杜绝了人情车现象。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创新学校公务车辆的使用管理,逐步探索建立了公务车辆有偿使用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校公务车辆驾驶员管理,逐步建立了以实绩为导向的服务激励机制,驾驶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四是创新日常内务管理。引入指纹考勤管理系统,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个人年终绩效考核机制,干部职工工作纪律不断加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