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党建论坛>>正文

用好“入党培训”资源,促进“四个结合”

2011年11月03日 11:13  点击:[]

——高校党校功能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一)    有为才有位,这是广大高校党校同仁的共同心声,也是高校党校诞生20年来的基本经验。回顾发展历程,我们知道,高校党校是应培养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需要呼之而出的。也即是在充分做好“入党培训”这篇文章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如今,要使高校党校的事业做大做强,以提升党校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还需要在“入党培训”上做文章。2003年,全国高校第十二次党建会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战略构想,建立以党建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如何建立,高校党校能起什么作用?我校及中南片党校工作者与全国高广大同仁都在思考,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性实践。       在理念上,提出了“让更多的学生进党校学习”;在培训内容上,将“两课”教学部分内容和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纳入党校教学内容,有的高校还对进党校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既发党校结业证,又记文化素质课学分,有的高校给学生开办“走向未来领导素质培训班”;在组织管理上,规模较大的高校建立了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个别学校建立了校、院(系)、学生班三级培训学习体系,党校机构与“培训中心”、“社会主义学院”等统一构建;在教学手段上,普遍引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建立了“网上党校”。这些措施,已使高校党校功能大大拓展。分析发展历程可见,高校党校先后经历了“入党培训”、“党性素质培训”阶段,目前,已进入到“以党性素质培训为主的综合素质培训”阶段。如何认识和评价高校党校在功能上的变化,是推动高校党校工作继续前进的思想基础。我们认为:       第一,高校党校功能的扩展适应了广大学生政治上求上进的要求。目前,高校学生申请入党的人已从过去的30-50%上升到70-90%。大学生政治上哇哇待哺的景像是党校工作者的福份、机遇,也是一种责任。若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入党培训”层面,已远远脱离现实。高校学生党员比例总体还不到10%,即使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学生党员比例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目前高校党校培训50-90%写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客观上也说明高校“入党培训”实质已变为以党的知识为核心的素质培训。    第二,“以党性素质为主的培训”保证了党校姓“党”的性质未变。担心高校党校功能扩大会改变党校的工作性质是一些同志犹豫不前的认识障碍。高校党校的诞生本身就是应培养更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兴起的。而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进党校学生的人越多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也符合高校党校的建校宗旨。    第三,拓宽“入党培训”为“党性素质为主的培训”条件具备。“入党培训”在高校已不仅仅是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环节,而且本身成为了高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品牌。充分利用这一政治资源是高校党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再之,随着高校网络的普遍建立,可利用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大范围的党性知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从天津大学、贵州大学和我校等高校的实践看,其作用是切实有效的。 (二)       如何将上述一招一式扩大功能的做法变成各高校党校的普遍行为,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校党校教育新体系。新体系需要新理念支撑。今年我校提出建立创新型大学的战略构想,各部门都在思考如何使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新举措。我们经调查思考,提出了利用“入党培训”资源,抓住“四个环节”,坚持“四个结合”,促进党校成为建立以党建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阵地的设想。    即将现有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分解为“写入党申请书前”培训、“申请人”培训、“发展培养重点对象”培训和“党校后”培训四个阶段。通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转变,促进与“发展党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育”、“文化素质课教育”“四个结合”,使党校“入党培训”的“短期行为”变成为学生大学四年接受“党性教育”的持续过程。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阶段,写入党申请书前培训。新生进校后,以“入学教育”方式,配合思政工作部门,给学生开设“成才与入党”的讲座,将党的知识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同时,我们组织广大党校教师以党章马列学习小组辅导员的身份,参与到各院、系和学生班的党章和马列学习活动中去,协助学生辅导员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入党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允许未写入党申请书者随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一同进入网上党校学习。网上党校的内容既是“入党培训”中党的基本知识的一部分,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还是文化素质课和“两课”的内容,以体现“四个结合”的要求。学员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既发给网上党校结业证又记文化素质课学分(2个学分),这样可增加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写入党申请书后的培训。由于要求进党校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由党校面授的方式已很难承担,我们初步尝试通过网上党校组织学习。学习考试及格后,凭网上党校结业证再推选优秀者进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推选的方式由班团支部、党章马列学习小组和党支部三者共同协商。有的学院对推荐进党校学习者还经公示,保证与“发展党员结合”,使党校的传统机制得到更好的坚持。    第三阶段,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深化原有学习内容,将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学习,理论部分由校党校组织,实践部分由分党校学生工作干部组织,成绩合格发给党校结业证。    第四阶段,“党校后”培训。培训方式有:一是组织培训党支委员以上干部;二是培训以党员为主体的有一定组织管理素质的学生,重在提高他们走向社会的组织管理能力;三是培训毕业生党员。       上述培训有如下意义:第一,扩大了党校培训范围。虽然有些是设想,若坚持这么做,四年下来,将有7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两次以上进党校学习。第二,提高了党校的培养质量。由于通过多层次培训,又引入教学管理机制,党校培训方式从原有的讲座式变成了讲座与系统授课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更扎实;三是为建立以党建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基础途径。也使党校“入党培训”变成与发展党员、日常思想教育、“两课”教育和文化素质课教育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相应又扩大了党校的功能。党校党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三)       这种培训体系的正常运作还需要一定的保证措施。       一是思想认识保证。包括党校在内的广大党务工作者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分离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搞“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提高党务工作者做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充分认识“党校培训教育”在党建思政工作中的有效性的认识,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以推动党校功能的拓展。    二是组织机制保证。建立校、院(系)、学生班三级党校培训教育机构。即利用校党校、院(系)分党校和班党章马列学习小组的建制,将现有党建思政工作人力资源整合起来。    三是坚持“环环择优”的激励机制。即在每个培训阶段,始终坚持“入党培训”的性质和基本要求。党校培训功能、培训对象可以扩大,但“以党性为主的素质教育”性质不能变。保证党校教育是“精英教育”的性质,维护“入党培训”的品牌,以提高进党校学习的吸引力。写“入党申请书前”阶段的教育将入党与大学生成才紧密结合;“写入党申请书后”和“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培训”阶段强调做合格的党员,并充分利用青年人好上进的优势,在学习中可广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党校学习。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党章马列学习小组的作用,严格履行“推优”、“分期分批”,“优者先进党校学习”的程序。“入党后”培训着重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优秀党员。    四是人力、财力条件保证。党校功能扩大后,工作时间从原有的阶段性到现在的全程性,人力、财力都要求增大。因此,必须要配备一定的专职党校工作人员,一般按学生每万人配一人为宜;经费这几年我校通过单列党校运转经费、专项申请、科研课题申请、请求资助等方式,保证按全日制学生每人每年10元拨付给党校经费。同时,还应争取教务部门给上党课的专任教师记教学工作量和发放教学课时费,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我们体会,要使高校党校功能真正拓展,必须在教学体系上进一步规范,真正把党校建成以党建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的主阵地,高校党校工作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作者系中南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