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四种关系
近年来,按照干部“四化”方针,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干都走上了高校的各级领导岗位,使高校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众人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我们还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干部“四化”方针,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注意克服认识上和工作上的某些片面性,大力拓宽知人、选人、用人渠通和视野,大胆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高校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校各级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
一、正确处理文凭和水平的关系,讲文凭,不唯文凭,注重真才实学和真才实干
文凭和水平,是在当前高校选拔干舒工作中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其焦点是如何看待学历和文凭,实质是如何理解对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要求。
在我国,由于较长时间指导思想的失误和由此而产生的的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左”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学技术上的差距。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干部“四化”方针,强调选拔优秀知识分子进领导班子,这是干部工作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客观要求。
高校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必须以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应该承认,一个人经过系统的、较高层次的教育,获得了相应的文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具有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才能。一般地说,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理解和接受新事物较快,摄取和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的能力较强,更易于掌握和提高现代管理能力。高校是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最高,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有崇高的献身科学的理想,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我们高校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期待我们去发掘的人才宝库。从国际范围看,新的技术革命方兴末艾,人才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许多国家为了确保自己在科学技术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愈来愈要求其管理者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这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母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都要求我们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必须把学历、专业知识水平作为重要的依据,从较高学历层次的人中,挑选符合革命化要求,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
文凭和水平,既有内在联系,又不能完全等同。由于主观原因和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有些人的学历、文凭与实际工作水平,特别与其管理能力并不完全一致。知识的来源是多渠道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知识,百分之十是学校教育给于的,百分之九十是在以后的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因此,有的人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没有取得某种文凭,但通过刻苦自学和实际工作的锻炼,也可以达到较高的知识水平,也能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某一个方面的内行或专家。任用和选拔干部时,学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不能把知识化、专业化简单地理解为“文凭化”。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既要任用和选拔有文凭有能力和有实绩的人,也要任用和选拔通过自学掌握了任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取得工作实绩的人。简单地否定文凭或轻视自学成才,都是片面的。
二、正确处理资历和能力的关系,及时起用,大胆提拔符合干部“四化”标准的中青年干部
当前,“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在一些高校并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仍然是我们发现、培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主要思想障碍。有的高校在选拔干部时左顾右盼,顾虑重重,怕提这个不提那个“摆不平”;有的高校论资历“安慰”某些人,搞“享受某种特遇”。这种认识和做法,不是按照干部的德、能、勤、绩和“四化’要求选贤任能,而是单独把资历作为任用和选拔干部的依据,使一些优秀中青年干部被贻误了年华,或被埋没了才华。
所谓资历,指的是取得文凭的早迟,工作年限的长短,现任职务 (职称)的高低。必须承认,干部的资历是十分可贵的,它往往反映了干都、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科技开发、生产实践中所经受的锻炼和所作出的贡献。一般来说,资历较深的干部,阅历较广,经验较多、贡献较大,应当受到尊重。在一定的条件下,选拔干部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但是,不能把资历作为选拔干部的唯一标准,更不是“摆平”、“摆不平”的依据。古人说:“官以任能,爵以酬功”。今天,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才举人,按绩晋职,而不能唯资是举、论资任人。提拔有资历而德才平庸的人,表面上看似乎是摆平了,但不合党性,不顾民心,压抑了人才,赔误了事业,对高校改革的大局来说,对国家的建设事业来说,实质上是没有摆平。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公道正派的作风,既要提拔有资历有能力又符合干都“四化”要求的人,更要不拘一格地选拔那些资历虽浅,但德才兼备、精力充沛的中青年干部。
选拔干部论能力而不唯资历,并不是提倡对中青年干部普遍实行越级提拔或一提几级的办法。对中青年干部,除了能力特别强、工作成绩突出的,可按照程序和要求适当越级、破格提拔外,一般应在下一个台阶接受锻炼和考验;对于主要的、关健性的台阶,还必须有一定的任职时间要求。这样做,有利于中青年干部进一步拓宽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担任上一层次的领导职务积累必要的领导工作经验。这是符合领导科学的能级原理的。有的高校把没有受到必要的台阶锻炼的干部、教师匆忙提起来,任职者焦头烂额,教职工怨声载道;还有的高校,无论干部是否干出了成绩,有无真正的领导才能,根据“资历”提拔使用,结果给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实践证明,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今后,对德才特别优异的干部,仍要敢于为他们破格,但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扎扎实实地做好上岗前的培养工作,努力把才能的锻炼放在人才准备阶段。
三、正确处理全面领导才能和专业才能的关系,使“通才“和“专才“各得所需,各尽其才
有的高校在选拔干部时,不适当地强调全面领导工作能力,选人的渠道过于狭窄,结果使一些具有专业才能的优秀干都未能得到用武之地。选拔有全面领导工作才能的人担任领导职务,特别是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对于有效地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应看到,不同的领导职务,对干部知识和才能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把手宜以全求精,即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并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特别是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统帅能力;对副职,宜以精求全,即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比较精深,并具有独立负置地领导一个方面工作的组织能力。从整个干部队伍特别是高校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来看,真正具有全面领导工作能力的“通才’毕竟是少数,多数则是“偏才”,要求选拔对象都必需有全面领导工作能力,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清朝诗人顾嗣协的一首诗写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不论是具有全面领导工作才能的干部,还是具有专业才能的干部,都是领导班于所需要的人才,关健是要合理使用他们,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各献其能。
人的能力不是静止的,它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全面领导工作能力,也是通过多途径、多方面的锻炼,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只要为中青年干部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不断给他们压担子,具有专业才能的“偏才”,也是能够转化为具有全面领导才能的“通才”的。如果象韩愈所叹息的,对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再有才能的干部,也无法脱颖而出,更不要说发展成为具有全面领导才能的“通才”了。
四、正确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优化群体结构,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领导班子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个成员了达到特定目的、按一定结构联系而组成的有机整体。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结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班子的整体效能,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各个成员才能之和。因此,领导成员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的优劣,对班子的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符合“四化”条件的干部,还要有班子内部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和气质结构。这样,才能把各个成员的自然优势转化为工作上的优势,才能将个体的优势转化为班子高质量、高效率决策和管理的整体优势。为了达到群体结构的优化,在配备班于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一是层次性。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应由不同年龄层次的干部组成,以形成一个适应自身工作需要、有利于正常交替的梯形年龄结构。至于不同层次的领导班子中,各个年龄层次的干都各占多大比例为宜,则应体现出以老干部为中坚、中年干部为主体,青年干部为基础的结构,使老中青三个层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互补性。班子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全才。如果在成员之间能实现知识、专业、智能的互补,则有可能构成一个相对“全才”的班子。这就要按照各院、系、所、部、处、室各类班子的不同职能和不同的工作范围来配备干部,使之在整体土达到专业门类齐全,知识能力互补的要求。否则,就会形成班子的某种畸型配备,造成一些干部用非所学、干非所长的状况,削弱班子的整体效能。
三是差异性。由于各高校所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同,也由于高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专业和工作性质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层次的班子,也不宜用一个模式去套。要从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有利于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需要来考虑班子的群体结构,而不能搞一刀切。
四是协调性。一个班于,如果成员之间情操相悖、志趣不投,或性格一律、风格雷同,往往会产生内耗,损害班子的整体效能。因此,配备班子时,要在对个体的才能、性格、风格、气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匹配。在这方面,《三国演义》里刘备的班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刘备豁达大度、珍惜人才;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关公、张飞、赵云等性格鲜明、各操绝技。刘备的讧山在一段时期内比较稳固,并有所发展,与这套班子有一个比较协调的配备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远见卓识、知人善任的组织家.见多识广、多谋善断的“智多星”,勇于创新、敢闯敢搏的改革者,稳重细致、踏实苦干的“老黄牛”,恰当地加以搭配,使领导班子成为有胆有识、协调同步、和衷共济的坚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