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背来一座学校? 这世界只有他——贵州省沿河县后坪乡茨坝小学校长刘恩和!刘恩和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从距离学校8公里的山外,一个人用背篼背进17吨建材,往返4000余里,走烂了5双胶鞋。2003年12月16日,刘恩和与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等感动中国的杰出人士一道,在中央电视台第九演播厅《中国日记——我们的2003》与全国人民见面。听刘恩和平静地讲述那些背篼里的昔日小事,20多年的时光过去,竟然没有留下岁月老旧的痕迹,反而因时间的考验而发出夺目的光辉。2003年底,刘恩和以他那彰显人性优秀本质的故事而当之无愧地成为央视《中国日记——我们的2003》里的一员,成了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奋斗在贫困乡村的教师的杰出代表。感动的光辉感动最早源自于被感动。那是1962年,已经13岁的刘恩和,紧攥着刚刚卖了从山上采摘的刺梨赚来的1块钱,怯生生地来到茨坝小学报名要求读书。接待他的田井银老师,习惯了农村孩子又脏又黑赤裸着的双脚,也并没有太在意刘恩和身上数不清的疮疖疤痕和黝黑的双肩上那件东缝西补的破旧褂子,而是感到那褂子下面已经残破不堪的短裤——怎么能如此这般走进学堂。田井银老师知道,这个10岁就死了父亲的穷孩子,兄弟三人在母亲的拉址下,差不多是依靠山上的野果野菜度日如年的,于是,返身把自己一条还半新的长裤送给了已经懂事的刘恩和,对他说:“好好读书,将来多作点贡献。”在那个一条裤子也意味着个人财富的年头,这个无私的赠与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这个年幼的农村少年,一颗知恩图报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播撒在刘恩和温暖的心里。1974年,刘恩和被推荐到贵州有名的师范学校——思南师范去继续读书,这让他几乎高兴得睡不着觉。当刘恩和像往常一样,穿着破旧的衣服、脚踏一双草鞋去思南师范报到时,再一次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班主任谢绍碧老师送给他一件御寒的棉衣,一个叫陈朝武的同学也悄悄地塞给他一条长裤。他默默地记住了这些情,记住了这些爱,而且一记就是20多年!无私成就高尚早在1977年,刚调到石界完小的刘恩和主持维修全校的教室,学校能拿出的全部经费只有500元,而整个维修工价经刘恩和砍价后还是需要800元。眼看维修就只好放弃了,但刘恩和实在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在挡不住风,遮不了雨的教室里上课,咬着牙对做工的师傅说:“学校眼下就只能拿出这么多,不如我帮你打下手,干些粗活来抵这300元的工价!”那师傅顿时傻眼了——在乡村如此受人敬重的老师居然自愿给自己打下手,那种勇气和无私的精神,就让他半信半疑地勉强同意了。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刘恩和上山砍树,再将圆木扛到学校,继而改板、下料、拼装,硬是与木匠一道修好了全部8间教室。稍后,他又带领学生相继在学校修建了厕所和蓝球架。因为当时那里的建筑主要用木头来做,所以,刘恩和“木匠教师”的别号便不胫而走。1993年秋,已经44岁的刘恩和被任命为茨坝小学校长,当他看到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学校时,禁不住热泪横流。这哪里还称得上是学校——空旷的泥土坝上一座千疮百孔的木板房,挡不住寒风的腐烂板墙,关不拢的教室门,连玻璃渣都已经寻不到的窗户,七长八短、高低不平的木板拼成的课桌和椅子,还有几十个一边听课一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刘恩和知道,眼泪改变不了落后的现状,他所能努力的,就是从40里开外的家里搬来了木料和一些砖瓦,继续抡起斧头、拉开锯子,对教室进行力所能及的修补。就在刘恩和一筹莫展几近绝望之时,一个特大喜讯从遥远的都市飞进了山沟——可以争取世界银行的贷款来修一座新的学校。万分欢喜的刘恩和忙里忙外,眼看贷款项目就要落实了,最后遇到的还是缺少资金这个门槛——按规定,该项目必须匹配5000元自有资金,而且时间只剩下最后5天了。刘恩和立即找到村支书田景钊商量对策,村支书为难地说:“这是吹糠见米的好事,但村子里刚刚集资修电站,群众实在拿不出钱呀!”听了这话,刘恩和心里非常难过,一言未发扭头就走了。他一边走,一边想:“难道这学校就不建了吗?不行,决不能就这样放弃!”下定了决心,刘恩和踏着漆黑的山间小路,连夜又朝后坪乡信用社奔去。久闻刘恩和大名的冯主任建议道:“你以个人名义贷吧,只不过,个人贷款一次最多只能贷3000元。”刘恩和顿时眼睛一亮,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3000就3000吧!我还有1300元的存款,凑上就差不多了。”当刘恩和拿着只差两个月就到期的定期8年的存单去取款时,冯主任惊诧得说不出话来,他提醒刘老师,提前支取将会造成1000多元的损失,那是得不偿失的。1000多元,可是他工作20年来存了8年的来之不易的积累呀,这在贫困的农村、对一个时常支助贫困学生的教师来说,怎么算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虽然也心痛,但是,为了茨坝小学能有一个学校的样子,为了200多个学生都能有一个真正的教室,刘恩和义无反顾按要求准时集齐了5000元自有资金。由于茨坝太偏远,又不通公路,恨不得一个钱扳成两个用的刘恩和不得不将造价压得很低,一时竟没有哪家施工队愿意接这个活。像以前一样,刘恩和自告奋勇以承担材料运输的方式,最终说动了一个长期在当地揽活的包工头。为了让包工头铁下心来做活,刘恩和拍着胸脯说:“就算我背不动,我赔上全部工资也要请人将材料背到学校来!”真正的英雄,肯定不是一句豪言壮语就能成就得了的。拍胸脯的时候,刘恩和并没有估量过自己是不是真能胜任负重100余斤、单程8公里的山路、400米的落差,是不是有这个“运输”的能力。一旦材料运不进来,一切都将前功尽弃,甚至还会为已经发生的运输劳务费赔个倾家荡产。刘恩和没想这么多,一心一意希望重建一个崭新的乡村小学。一袋袋水泥、一匝匝钢筋、一块块玻璃、一筐筐石灰,刘恩和没日没夜地往学校搬,没课的时候,一天要背三四趟。4个多月下来,走烂了5双胶鞋、往返4000余里,运输的材料约20吨,占到了总量的四分之一。材料可以计数,刘恩和从山谷背的用来和砂浆的水却无以计数。中暑没有让他退却,石灰透过背篼和着汗水烧烂了背上的皮肤也没有让他退却。新学年开学前,这所“背来”的两层楼学校终于成为了山村里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建筑。同样的山路,40里开外的家,却让刘恩和留下了两件足以令他遗憾终生的往事。1983年春,妻子冉隆梅进入临产期,母亲再三叮嘱:“山里接生条件差,到时你可得早点回来哟。”然而,当刘恩和上完课匆匆赶到家时,女儿已经出生两天了。当他知道难产的妻子在木凳上蹲了20多个小时胎盘才脱落时,一种说不出的愧疚感便在心里开始折磨着他。虽然他暗暗发誓:“下次我一定提前回来。”可是,五年之后儿子来到人世时,他依然没能守候在妻子身边。为了这事,女儿和儿子都没有跟他姓。伟大——人性至真的定义在刘恩和28岁那年,他与本村一位姑娘谈起了恋爱。三年里,老实本分的姑娘并没有苛求这个把几乎所有时间与精力都用在教书和整修教室之类事务上的老师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女友几次从老大远赶到学校,就是指望刘恩和能与她一同回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可总是不能遂愿。最后,生气的女友一个人远走高飞去了遥远的新疆。可当刘恩和听到她60多岁的父亲独自度日窘迫有加时,又毫不犹豫伸出了援手。帮老人做饭、打扫卫生、背水、背老人上医院,还将自己每月不多的27斤口粮也分出9斤送给老人……20多年,刘恩和一如既往,直到老人81岁高龄去世。这就是刘恩和,一个一举一动都充满着人性光芒的奉献者。刘恩和在后坪小学任教13年,每天清晨打扫厕所就是一件必做的工作,在他调离后,变了味的厕所才让人们感到刘老师的伟大。黑滩子桥是连接学校的惟一通道,刘恩和时不时总要去那里加几根柱子、钉几块边板,或者将桥面铺结实……26年来,刘恩和用他微薄的工资,先后为400多个学生垫交学费万余元,80多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在他的资助下读小学升中学并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如今,他教过的学生,已有近50人踏着老师的足迹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2002年,刘恩和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20多年来,刘恩和一如既往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时时处处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尽管岁月不饶人,然而,54岁的他仍然背着背篼出现在修建通村公路的队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