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红色之旅>>时代先锋>>正文

李春燕:热土育真...

2011年11月03日 12:10  点击:[]

  见到李春燕本人是今年9月,在大塘村她家那狭窄的小诊所里。
大塘村是贵州从江县20多公里外的一个苗族山村,有3500多户。这个离县城不算偏远的山村,人均收入未过千元,只有一所正在建设的村级卫生所,惟一一名受过正规培训的医务工作者就是李春燕。2001年11月把自家堂屋的一角打理出来开了个诊所,李春燕没有想过会这样被全社会关注,更不会想到自己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当医生的不能让人病在眼前”
今年28岁,嫁到大塘村已有5个年头的李春燕,学名叫李世兰,“春燕”是乳名。乡亲都这么叫顺口了,除了家人、她的行医执照和卫生所法人证上还用着这个名字外,村里其他人很少能叫得出她这个名字。大塘村原有4个行医的人,为人看病大多只能凭借经验抓几付草药,不懂得西医,有的连听诊器都没有见过。春燕是政府通过爱德基金资助,在黎平卫校系统学习了2年临床医学的“科班”学员,“开始只想把学到的东西用一用,能维持生活。”这个本能的想法,让春燕走上了从医之路。现实并不是李春燕想象的那么顺利,习惯了“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请巫师”的乡亲们,怎么也不愿把这个外乡嫁来的年青柔弱女娃与“治病救人”联系起来。村里的老人吴冬眯道出了春燕破解坚冰的由来:一位姓吴的老乡因为喝酒过量昏迷过去,家里人哭哭涕涕地为他准备后事,春燕过路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从家里拿来药为患者打上了吊针。随着液体的流动,老吴的呼吸均匀了,渐渐有了意识,也就是这件小事,李春燕能起死回生的声名在村里村外传扬开来,其它村的病人也翻山越岭地来找她。9月21日中午,半个月前《中国青年报》记者见证过的病人——78岁的余努眯走进李春燕的家门,开心的笑容让她布满皱纹的脸看起来像一朵雏菊。听不懂她的苗语,但看得出老人由衷地高兴。半个月前,因为胃部肿胀她痛得不能起床,经过春燕的治疗,她又能下地了。在春燕的账本里记录了余努眯的药费共400多元,而收入这栏里注明了免费。“从今年起,李春燕给村里的五保户免费治疗。”村支书孟凡昌说。一只鸡、几个鸡蛋,甚至是几棵青菜当作药费抵账的事常有,更多拿不出医药费的村民总让春燕记在账上。公公婆婆把家里的牛卖了,哥哥嫂嫂承包桔园挣的钱也填上了好几千,更不说爱人孟凡庆在外打工一月300多元的工资。春燕的诊所办得艰难,夫妻俩想开个小卖部贴补诊所,可孟凡庆在县城打工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公公婆婆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利,小卖部因为春燕常被请去出诊而无人照看,不到10天就关了门。在国内发达地区,像李春燕这样的乡村医生同民办教师享受差不多的待遇:每月或多或少拿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在贵州尚没有这样的政策。从江县283名注册的乡村医生,目前真正在岗位上的不足百人,大多数人因为生计问题已改行或出门打工了。同村和春燕俩口子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小孟有驾驶技术,你又懂医术,出去闯闯肯定能找钱的。”村里的姐妹们都这样劝春燕。春燕没有走,“不是我不想走,现在小孩也离得开我,出去挣钱的机会肯定多,可是我走了,村里人看病又不方便了。”这个质朴的想法是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的父亲传递给她的:“当医生的不能让人病在眼前。”是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让春燕的诊所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4年多的欠账已由福建一位不留名的好心人全部补齐,去年受灾冲毁的住房已经用各地捐款修缮好了,由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卫生所正在兴建中,坐落在村口的小学校旁,共三层。“到时候一楼用来当门诊,二楼做病房,三楼可以用来培训。” 平日里春燕的笑容不多,说起她那个快要竣工的卫生院小楼,脸上露出了笑意,这一刻她有了和她年纪相称的青春光彩。
“春燕让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改变了就医观念”
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大塘村田地里看不到年轻的身影,和许多不发达县域一样,从江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外地打工。中午的大塘村里安静得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能干活的人都忙着秋收。因为风湿病在床上躺了小半年的张老花听着门外熟悉的脚步声挣扎着翻了个身,随着小屋的灯被拉亮,春燕出现在老人面前。时值中午,小屋里阴暗狭窄,木板的墙缝隙大的地方可以放进一个手指头,窄小的窗户用不透亮的塑料布蒙着,光线隐隐地挤进来,昏暗的灯光下几乎看不清家里的陈设。“姑娘你来啦!”当过村妇女主任的张老花躺在床上伸出布满青筋的手拉住了春燕。“这几天我忙,没有来看你,好点了吗?”她们交谈用的是苗语。检查完病情,春燕打开药箱拿出注射器和药剂,让人留意的是,她把敲破的针剂碎玻璃全打在了药箱里,“我们这里都习惯光脚,玻璃打在地上怕他们家人踩到,放在箱子里我拿东西时小心些就是了。”春燕解释说。在春燕做准备时,老人感慨地说:“我这病痛了好多年,以前都是扛,现在年纪大了,痛得受不住了,常让读书的娃去找春燕。春燕这孩子随喊随到,我真过意不去啊。”像张老花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村里有十多户,春燕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去问诊,并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保健方法,以及卫生常识。“现在乡亲们身体不舒服就会想到找医生来问问,过去就算是病了也就扛着,实在不行了请巫医,有的运气好的恢复好了,有的就被耽误了,春燕来村里这几年人们开始转变了,有些头痛发烧的晓得寻医问药了,这也带动了附近几个村子人们的观念改变。”大塘村所在的雍里乡党委刘书记这样说。大塘村过去有一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女人生娃娃。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过去这里接生就靠村里一两个年纪较大的妇女帮忙,由于没有什么消毒设备,也没有太多医学常识,婴儿死亡率高达50%以上,春燕的到来让产妇们心里有了安全感。李春燕今年5月参加了在贵阳市妇产医院举办的短期培训,参加培训的都是国有医疗单位的正式员工,她是惟一一名乡村医生。“多看、多学,让我的技术有点提高,才对得起大家。”春燕平静的语气里透着坚定。春燕心里一直牢记着作客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时,一位观众郑重的叮咛:“一个乡村医生就是要把农村卫生的预防和保健做为首要职责。”李春燕的事迹让从江的医疗基础设施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目前已有600多万元的资金从不同部门投放,旨在改变当地的医疗条件,县卫生局正在筹建一个基金会,用于支持、救助、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网,“也许我们会以‘春燕’命名!”卫生局局长敖家辉这样说。
“因为这是一片热土”
正值9月,苗乡的吊脚楼里挂满金灿灿的玉米,丰收的气息让山村充满了生机。春燕家里的玉米精心地悬晾在梁间,“这都是村里人帮我收来挂好的。”春燕告诉记者。苗家人天性淳朴,不善言谈的他们总是用行动表达着对春燕的敬意。“撑不下去的时候,一想到这些,我就有了动力。”春燕说。在大塘村待客最高礼仪是杀狗。春燕的老婆婆至今还记得,春燕一次出诊回来远远地就喊“妈,来接我。”老人出门一看,春燕拎着两块腿肉吃力地往家走。“那是看病人家一定要送的,我们自己知道杀狗会多心痛。”说起这事老人眼圈红了。下午放学的孩子给山村带来了欢笑声,他们就像领着自己的小弟一样把春燕4岁的孩子带在身边,山里孩子的玩具少得让人心痛,他们时而把孩子扛在肩上在林间追逐,时而搂在怀里从高坡上像城里孩子滑滑梯那样滑下来,玩的时候总有几个学生护在身后,小儿子的笑声很远都听得到。这情形让记者想起春燕给其他媒体讲述的那个感人的故事:当春燕两口子背起行李准备外出打工,知情的村里人都来挽留,这个一块那个五角,一个晚上凑出了100多元钱,那一夜春燕无眠,也就是那时起坚定了她留在山村的信念。李春燕让大塘苗寨不仅在医疗观念上发生了变化,村里的教育也因为春燕悄悄地发生了改变:通过她,按照中学每年600元、小学每年200元的标准,大塘村共有70名孩子得到了广东、福建等地被李春燕感动的人们的资助。翻开这一年多来省内外媒体对从江的报道:感动中国的人物李春燕、在中国最贫困山区当邮递员的蒙金顿、如今身患癌症仍带病坚持工作在一线的公安干警孟凡书、甚至为普及九年教育献出生命的乡村支书韦永智……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从江现象”,让“从江”这个在中国版图上那么不经意的一个小点深深印刻在山外人们的脑海。“怎样理解李春燕?怎样解读从江现象?”奉命采访李春燕时,记者想得最多的还是这个问题。“李春燕的事迹既新鲜又寻常,因为在从江这片土地上,每天都有这样相似的事情发生着,是这片土地孕育了这种精神。”县委书记耿生茂这样回答记者的思考。从江由于在贵州区位较为偏远,自己常戏称是在“省尾”,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经济,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产业,有效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耿生茂话语掷地有声。“团结统一,顽强拼搏,求实创新,不甘落后”,从江人把这16个字深深镌刻在心。穿城而过的都柳江是从江人性格的写照:平静的表面,激情的内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