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特色专栏>>正文

“四个转变”推进高校大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

2011年11月02日 15:18  点击:[]

 
“四个转变”推进高校大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
 
 
   把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是高校不断适应学生党建工作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法、转变活动方式、转变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班级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推进大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工程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4号),《意见》强调:“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班级,应及时成立党支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们把调整大学生班级支部设置方式作为学生组织建设的重点,按照“三个统一”的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大学生班级党支部建设。一是统一认识。通过集中开展学习,举办班级党支部建设工作研讨会、召开班级党支部建设工作经验会等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党务工作者,深入学习有关文件精神,认识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交流班级党支部建设的经验,研讨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牢思想基础。二是统一规划。通过对全校学生党员的年级、专业和班级分布情况的结构性分析,制定班级党支部建设的具体规划,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调整工作思路。如,针对学生党员分布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预备党员多、正式党员少、班级分布不均衡等情况,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低年级重点抓党员发展、高年级重点抓党员教育管理,调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高年级班上建立党支部创造了条件。三是统一推进。迄止2006年6月30日,我校本科学生党员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三、四年级的党员超过25%。我们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凡是学生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都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班级正式党员较多的,都成立党小组。现全校共建有大学班级党支部51个,占学生党支部总数的53.1%。四年级学生班级党支部46个,占班级党支部数的90%。
二、转变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大学生班级党支部的职能
高校大学生班级党支部与跨班级、跨年级的党支部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生党组织,与班级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发挥班级党支部在班级事务管理、服务同学创造了更加有利条件。
四项职能发挥班级党支部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一是参与职能。明确党支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职责范围,规定班级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班委研究讨论决定班级管理的重大事务和评优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参与大型活动方案的策划和组织实施。班级学生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协助班委成员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建议职能。班级党支部对班级事务管理积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听取学生的诉求,并及时向班委反映。三是示范职能。要求党员在支持班委工作、参与班级活动及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当好“五个模范”: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牢记宗旨、乐于奉献的模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模范;崇尚科学,勤奋学习的模范;弘扬美德、团结互助的模范。四是监督职能。监督班委认真执政有关政策法规,自觉维护集体和学生的利益,认真完成学校、学院安排的各项工作。“四项职能”的发挥,赋予了班级党支部新的内容,为班级党支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班级党支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条措施夯实班级党支部的工作基础。一是党团联建,夯实实践基础。通过班级党支部与团支部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促进班风学风建设。同时,通过发挥班级团支部在推荐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参与、监督班级党支部工作等作用,促进班级党团工作的同共发展。二是党支部共建,夯实组织基层。通过开展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班级党支部共建活动,促进大学生班级党支部相互交流、学习和协调发展。三是党群互助,夯实群众基础。通过在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之间普遍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主动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思想上引导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带动他们不断进步,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文人环境。
三、转变活动方式,努力增强班级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
我们坚持以创建活动载体为依托,不断转变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方式,积极引导班级党支部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学习知识、提高本领,增长才干,发挥作用,展现风采。
以校园为依托,服务师生。坚持把党员的教育管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学生活动的各个领域,表现在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要求上。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月活动、“一幢公寓一个党员活动载体”、党支部活动周、党员活动日、党员联络员制度、党员科研小组等,不断构建学生党员服务师生的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在校园、教学楼、教室、公寓等公共场所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为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卫生劳动、家电维修、考研辅导等义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评选助人之星、理论之星、学习之星等,充分调动学生党员服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党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习区成了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论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员,在居住区成了党支部了解学生情况的联络员,在生活区成了联系同学、帮助同学的服务员。
以社区为阵地,服务居民。我们利用社区与学校联系方便、资源丰富、互补性强的优势,积极鼓励学生班级党支部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法学院以学生挂职锻炼、法律咨询、科普宣传等为主要内容与贵阳市扶风等社区开展的“爱心连万家,法律帮助进社区”共建活动,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以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和孤寡老人为主要内容长期与贵阳市普陀社区开展的“教育帮扶进社区”和学生党员献爱心活动,体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以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检查、健身体育等为主要内容长期与贵阳市黔东办事处开展的共建活动等等,使学生党员在服务中得到了锻炼,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受到了社区的普遍欢迎。
以基层为舞台,服务农村。组织党员“三下乡”服务队,深入农村,通过义务支教、举办培训班、社会调研、困难帮扶等形式,传播知识、培训技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如机电学院学生党支部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要内容长期与贵州省贵定县马场河乡党委开展的“共建共育”活动,既为乡党委开展电脑培训、技能培训,高工作能力提供了人才支持,又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共建双赢目标。在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今年江苏电力系统对贵州省贞丰县坡帽小学的226名贫困生进行了一次性资助,一次性资助金额达40余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转变管理模式,促进班级学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是大学生班级党支部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改善队伍结构、改变监督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班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重指导,改进领导方法。为了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班级党支部的建设,我们改变了过去学生党支部由党总支单一领导的方式,建立了以党总支为主,校党委、党总支和党员领导干部三重指导的领导机制。在强化党总支对学生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检查的同时,校党委加强了对学生党支部的一些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指导,制定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开展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培训、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组织开展学生党建研究等,把校党委对学生党支部的领导转化为具体的措施。通过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党支部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班级党支部工作的指导。
  三个结合,改善队伍结构。队伍建设,是班级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从注重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向领导干部队伍、组织员队伍、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等几支队伍协调发展转变,建立了一支由专职干部、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一是强化干部竞争机制,大胆地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好,敬业精神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中来,建立了一支年富力强的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干部队伍。二是配好配强学生班级党支部书记队伍。通过积极鼓励教师党员、选拔优秀的学生政治辅导员、大胆选用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生结合的学生班级党支部书记队伍。三是大力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充实到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中来,让他们担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学生学支部书记等具体工作。同时,还通过成立学生党建工作办公室、学生党建中心、党总支秘书助理等,吸收优秀学生党员从事学生党建业务工作,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实践平台。
     三个渠道,改变监督方式。从过去的组织监督为主,向建立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自我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转变。一是强化组织监督机制。在加强日常工作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坚持党支部每学期自查一次,党总支每年对学生党支部检查一次,学校党委每两年对学生党支部评估一次的组织监督机制。二是强化群众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学生党员党员承诺制,在学生公寓、班级、网站设立党员监督岗、党员监督栏、党员监督意见箱、网络监督站等,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自我监督机制。坚持党支部每年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开展一次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由各党支部和党员及时总结和查找组织和党员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