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召开8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听取教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学校教学指导员委员会、杰出校友代表等各方面意见,总结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不足、学生专业和课程选择机会少、国际交流程度低、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配套管理制度滞后和教学条件和资源缺乏等。针对问题,学校制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共20条,包括优秀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拓展与国际竞争力培养以及政策制度保障六大计划,加强统筹规划,深化人才培养综合化改革。
选拔优秀人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学校进一步拓宽招生专业口径,积极推进按相关学科或专业大类宽口径招生。同时实施英才兴趣发展引导计划,采取夏令营、先修课程等自主招生方式,逐步形成大学与高中的有效联动和衔接,以及高考与高中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招生机制,提高生源质量。
体制机制创新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过程育人,推进专业学习和素质发展相结合,营造学习、生活和实践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育人环境。探索专业设置的新机制,支持学生跨专业学习,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结构。强化部院系人才培养主体地位,支持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重点支持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学期制,尝试小学期。
学生个性发展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增加专业选择机会,提高接受比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个性化修读方案,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降低学分总量要求,保证选修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1/3和实际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不低于学生应选课程的1.3倍,优化学分总量和结构;开设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学科前沿课程,加快实现课程开放和共享,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改革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方式,争取40人以下小班授课数达到一半以上;试行新生导师制,改革助教制度,发挥优质师资对学生学业指导和人生引导的作用;进一步建设网络共享平台,积极推进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
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和扩展国际视野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要求。学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数,文科不低于20%,理科不低于25%,加强本科生专业实践、创业创新、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支持院系聘请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提高全英文课程比例到10%以上,对试点学院、励耘学苑和瀚德学院比例提高到30%以上,逐步提升本科生外语能力;将在校期间境外学习交流学生比例提高到15%以上,应届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争取达到20%以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境外学习交流机会,扩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政策支持和完善制度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实行本科教学质量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建立院系教学质量报告公示和问责制,定期公布数据,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经费等教学资源;严格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每年至少承担1门课程教学任务,授课时数>32学时/年。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和考核的首要任务,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本科教学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