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组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10人,支部党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是一个典型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党支部。
支部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坚持以“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创先争优”为动力,认真抓好党支部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坚持在工作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求支部委员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处处起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认真开好支部组织生活会及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还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党组织举办的各项党的专题组织活动;近期支部组织党员紧紧围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五先进一满意”活动的安排部署,立足实际抓党建,创先争优促发展。针对胡锦涛“七一讲话”开展全省高校“五先进一满意”活动,并大力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对党员的教育,全体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不断加强,思想信念更加坚定,以身作则、身先示范,教学科研走在前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我支部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我支部杨广斌老师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根据本支部职称、学历高的特点,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组织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抓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工作,坚持积极培养、个别吸收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近年来,本支部发展了一名副教授(博士)、一名讲师(硕士)两名党员。
三、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中如何发挥支部作用的工作方式,推动学科工作发展
1、积极探索支部在学科发挥作用的路子,做好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
支部从结构上、工作上积极与学科建设相配合,在具体工作中,学科和支部一直以来把学生科研列入教学工作计划,经支部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选题几乎覆盖了学科专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岩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国土资源与区域开发等方面。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效果是其它方式不能取代的。本支部年青教师党员支部书记何红2010年获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奖、朱珂获2011年全国青年教师GIS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安裕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几年来,研究生论文选题的90%承担了科研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部分工作。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取得了不少成绩,还在教师指导下获得多项专利。
2、发挥专业优势,紧贴社会需求,党员带头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本支部所在学科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教学法等专业方向,在服务社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支部充分认识到本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动员和要求党员带头申报完成纵横向科研项目,为学校的声誉,学科的发展,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近年来,在支部党员的带领下,本学科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其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测绘、地图制图、中学地理教学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于本学科各方面的需求,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好评。
在支部全体党员的积极努力下,近年申请获批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应用高新技术为贵州省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利用新型遥感数据建立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化光谱库;致力于贵州旅游空间数据库建设和WebGIS应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划分了贵州省生态功能区(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使用国产资源卫星数据,进行高分辨率城市绿地遥感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把Web-GIS技术成功用于贵州旅游信息系统(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提出利用遥感和GIS栅格计算技术测定省内栅格空间土壤侵蚀模数方法;承担国家973专项、863专项子课题研究,在相关方面获得多项创新成果,顺利通过验收;还主持承担国家基金等纵向项目研究;在科普基地建设方面也在省、市基金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多项工程测量,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石漠化治理,(安顺、普安)县域十二五规划编制等工作。其中,师大新校区的测量、水保方案编制也由本学科组党员教师主持承担,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
支部自建立以来,支部工作一直重视把党的工作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一直注重探索如何将支部和学科工作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支部在学科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勤奋耕耘,教学、科研成果累累:本支部教师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研究生30余人,高质量完成了教学任务,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励,多人被校院两级评为优秀党员。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充实到全国地理信息行业和机构,成为主要的业务骨干。